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建设五大特色
周源秦根育文化生态 关中风物写非遗华章
前    言

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春华秋实续写新章。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建设,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紧紧锚定“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通过着力夯实创建根基,持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有效释放文化活力,激发传承创新动能,呈现出诸多工作特色亮点,使关中文化在宝鸡这片热土焕发古风新韵、绽放璀璨光华。

五大特色

1.服务大局,彰显作为。我市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积极融入两岸和平统一大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文化传承全过程。高质量、常态化举办炎帝祭典、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九成宫书法艺术研讨会,纪念张载诞辰、苏东坡诞辰系列文化活动,举办陇县春节社火游演、凤翔槐原排灯节、岐山锣鼓大赛等非遗盛会,使宝鸡非遗活态化传承。这些活动在春风化雨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2.助力振兴,民众受益。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中贡献文旅力量,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群众致富增收。近年,我市精心打造宝鸡海棠乡村音乐汇、宝鸡锣鼓大赛、关中五地市非遗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20余项,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市级以上非遗在社区示范点、36个市级以上非遗工坊、90个传习所和多个非遗产业园,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3.润泽民心,培根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群众精神根基与价值内核。发挥好宝鸡北首岭博物馆、周原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院、秦腔博物馆、非遗陈列馆、非遗传习所等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为群众培根铸魂。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力度,以秦雍城、周公庙、法门寺为代表的3476处、54万余件/套珍贵文物焕发时代风采,在历史与未来间涵养文明新高度。

4.以文传声,提升影响。深化“文化出海”战略,非遗项目60余次赴海外文化交流。宝鸡非遗走进世博会、中亚峰会、中国—突尼斯建交60周年招待会、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展等国际化大舞台。凤翔木版年画和凤翔泥塑先后荣登国家邮票,凤翔泥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邀请“与辉同行”团队、小璐歌、肖静等头部主播开展宝鸡非遗、文物、文创、美食等推介。苏陕合作,校地联动赋能宝鸡非遗双语传承交流,喜上央视频。《长歌莫问》《一梦入西周》等非遗主题的网络微短剧在宝鸡取景拍摄,相关话题阅读量破5亿。非遗话剧《面皮》、曲艺《时代猪倌》《妈妈的邀请函》等原创文艺作品从多个角度塑造关中人民在这片土地生息、繁衍、耕耘、追寻自我价值的时代群像。

5.统筹推动,和谐共生。我市坚持以文化遗产区域系统性保护为核心抓手,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注重筑牢其赖以生存的人文沃土与自然根基,持续推动宝鸡非遗与周边环境深度交融、和谐共生。近年来,我市先后斩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两项重磅荣誉。这不仅是对城市生态治理与人居品质提升的高度认可,更印证了我市在保护关中文化传承发展环境上的扎实成效,使宝鸡非遗在优质的人文与自然滋养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结    语

百木成林,春溪汇海。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建设,本质是对区域文化多样性与整体性进行系统守护,构建“保护—传承—创新—共生”的文化生态闭环。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深化关中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耦合研究,推动保护实践从“形态守护”向“精神传承”跃升,使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真正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根脉、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典范区域,为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关中经验”。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