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化
2023年宝鸡文化 2022年宝鸡文化 2021年宝鸡文化 2020年宝鸡文化 2019年宝鸡文化 2018年宝鸡文化 2017年宝鸡文化 2016年宝鸡文化 2015年宝鸡文化 2014年宝鸡文化 2013年宝鸡文化

2017年宝鸡文化

2017年宝鸡文化

指尖上的中国美 传千年的匠人心

2017/11/15 作者:刘其躲  点击数: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暑期在宝鸡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IMG_4441_副本_副本.jpg

     为更好贯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广泛被激发,真正起到涵养时代气质的作用。7月下旬,由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白雷雷等9 名学生组成的“坚守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暑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宝鸡市凤翔县及周边地区以走访政府机关、寻访传承人以及问卷调查的主要形式展开实地调研。

     “天下九州、为雍其昌”,这里的“雍”便是凤翔。雍城凤翔是周秦发祥、嬴秦创霸之地,作为省级历史名城,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凤翔地区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高达70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3 人。因此,这次关于“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的实践我们特地选在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凤翔。通过寻访国家非遗传承人,了解被列为非遗的手工艺品其背后繁琐而又精细的制作过程,进而探索学习传承人对其代代相传、坚守、创新的精神。

     调研的过程中,宝鸡市文广局、凤翔县文化馆以及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对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在市文广局艺术科办公室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在去往凤翔前便与凤翔县文化馆负责人达成了良好的沟通,这对于我们在凤翔有目的性、高效的实践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我们也提前一睹了各类精彩绝伦的手工艺品的风采,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对于宝鸡民俗工艺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多天下来,我们对十几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走访调研,其中包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罩金漆器、凤翔草编以及麦秆画、社火脸谱、陶罐、手工银器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匠人有心,泥人有神

     我们将在凤翔调研的首站选在了素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称的六营村,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凤翔泥塑就诞生于此。凤翔泥塑始于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而它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取材与用色。凤翔泥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十二生肖都可成为实物原型,其用色更是别具一格,常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

     在六营村,我们见到了国家级泥塑传承人胡深老先生,陕西民协副主席、省级泥塑传承人胡新明先生,泥塑传承人、胡深之女胡小红女士(葫芦脸谱国家传承人)。在与各位老师的交谈中,87 岁高龄的胡深老师谈起泥塑的神情让我们现在想起也是感动不已。他从泥塑的选土、和泥讲到最后的勾线上色,每一个步骤都像是烙在脑海深处,岁月侵蚀了他的身体,对于泥塑的热爱却让他练就一颗纯真至强的心。

     六营村还有一处专门从事泥塑制作、培训、体验教学的凤翔泥塑传习所,这间传习所的创办人就是胡新明老师。胡新明老师在泥塑制作工艺的改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往制作泥塑的土里加入了棉絮、一定比例的糯米汤,使得泥塑不易开裂,更好地粘合。同时,他也造型、图案等方面对泥塑进行创新,令泥塑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二) 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木版年画是宝鸡民间艺术中一抹独特、别具风采的艺术,因木版年画大多与当地乡土民俗密切相关,寄托着人们向往太平安宁生活的美好象征,生活气息浓郁,故被誉为“形象地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凤翔县城东边的南小里村是木版年画集中生产地,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是从事木版年画生产的大家族。此次调研,我们拜访到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凤翔木版年画第十五代传人邰江平老先生以及木板年画优秀传承人,邰江平之子邰伟伟先生。

    邰江平老师自1981 年以来便领导艺人从事当时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他们将从艺人家中搜集的古版集中起来,又根据保存下来的资料,对已毁的木版进行重新雕刻。在邰江平老师家,他也为我们讲述了木版年画从全村家家户户从业的辉煌时期到现如今仅剩一两人坚守的现状。在2005 年木版年画市场急速萎缩下,他原本也想就此放弃,但因为无法割舍对木版年画的热爱,也不忍祖辈相传千年的手艺就此失传。幸好,之后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邰江平老师的儿子邰伟伟先生也放弃深圳不错的工作前景选择回家重振木版年画,让木版年画重有了如今的春天。

(三) 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

    西秦刺绣是平面刺绣再做成各类工艺用品的通称,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等人民的美好祝愿是西秦刺绣布艺各种作品的共同主题。

    在东湖湖心,冯芮爱老师经营着一家合作社,绿荫环绕、湖水青青更为西秦刺绣添了一份别有的韵味。冯老师从作品形式(平面、立体、浮雕式)、内容(龙凤狮虎、花虫鸟兽、山水风景、戏曲故事、人文典故)、应用范围(礼品、祭品、玩具、生活用品)一一为我们讲解。绣品是一针一线的祥瑞,每一次的穿针引线都有大学问。在结束此次拜访前,冯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她绣了将近八年的牡丹图,这幅牡丹图不仅仅承载着对于生活的希冀,更多的是它见证着冯老师对于刺绣的坚守与热爱。

(四) 罩金漆器虽无金,幽雅璨烂传千载

    早在春秋战国,凤翔地区就有了相当精美的漆器工艺,明末以后,凤翔漆器名声大噪,尤以罩金漆器独具一格,深受欢迎。罩金漆器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它整体显得优雅古朴、富丽堂皇、光彩照人。我们所寻访的王会平老师便是为数不多掌握这门特殊工艺的匠人,同时他也是陕西省唯一的漆器国家传承人。

    在与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对罩金漆器的制作流程简单的也有所了解,干燥、平整不裂纹的木头,拓图案时天然的灰尘,一遍遍的底漆、贴金,一气呵成的毛笔勾画再至罩以整体的透明漆。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年又一年的练习钻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这一“行”王老师便行了50多年。

(五) 一双“姑娘手”,活灵妙趣生

    《凤翔民谣》中说到“凤翔三绝” (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其中的“姑娘手”就是指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凤翔草编始于明、盛于清,主要以当地生产的麦秆为原料。经过挑、掐、编、熏、染等工作流程制作成样式新颖、结实耐用、柔韧轻便的手工艺品。

    时过境迁,草编不再是农村妇女为打发农闲时的副业,它由过去的担任编织逐渐发展为个体家庭作坊生产,而杨全省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杨老师的展览馆,他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每一件经典作品的创作灵感。由于过去的草编更注重于生活实用性,从艺术角度来看还有所欠缺,而随着现代人们审美观点与喜好类型的改变,传统的凤翔草编市场萎缩,杨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坚持传统的民间技艺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设计并制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深受市场欢迎的凤翔草编产品。

    除此之外,麦田里的艺术画卷麦秆画、要有内涵更要有“谱”的社火脸谱、轮盘上诞生的凤翔陶罐、重重手工打磨的银器制作等都让我们觉得神奇不已。

    在与各位传承人的交谈中,我们对现如今工业化的社会背景对手工艺品传统工艺制作的冲击向他们做了提问,大家普遍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毫无疑问,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它永远不会被工业化制作所取代,必定与时代的发展所并行。因为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愫,更是古往今来对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最好的诠释,这种品质是无形的,不会被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在调研期间,我们也对周边的村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群众进行了近千份的问卷调查。20 余个村庄,队员们一一前去与村委会进行交接,在整个工作开展中,各村委对我们调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予我们无论是调研内容、方式方法极高的肯定。而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大多数中年人和老年人对于“工匠精神”概念模糊,也有少数青年学生群体则认为“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于高精尖的设备技术,在传统工艺方面体现甚微。

    我们感慨传承人对老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也感慨每一件手工艺品力求完美的精雕细琢;我们惊叹传承人永不言弃、守得清贫与孤独,也惊叹厚积薄发的魅力无穷。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匠人,他们却有着并不平凡的匠人心,这种匠人匠心,是对艺术的不放弃与执着,是对传统工艺面临瓶颈敢于去创新的气魄,也是对自我使命与担当的要求。

    作为当代大学生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明确“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好学生本职工作,不苟且对待任何一门学科,勤于学习、勤于重复、勤于洞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钻研求知,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知只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担当起青年学生对于国家的责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上自已的一砖一瓦。

IMG_4488_副本.jpg

咨询指导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Copyright © bjsqyg.com 199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10507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202000149号 技术支持:艺帆科技